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让城市河湖水清岸绿 安徽省整治黑臭水体初见成效——中链企通环保网

让城市河湖水清岸绿 安徽省整治黑臭水体初见成效——中链企通环保网

2018-09-20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760

让城市河湖水清岸绿 安徽省整治黑臭水体初见成效

   要碧水清流,不要河湖黑臭。对城市来说,一些河道成为黑臭的排污沟,既影响城市景观,更危害居民健康。     根据《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要控制在10%以内。近日,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我省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已超60%,预计今年底消除黑臭水体比例可达80%。     一水一案,让河湖重返清澈     今年夏季,住在合肥市蜀峰湾南湖附近的吴大爷经常来湖边遛弯。     “两年前,这里根本不会有人来,隔着老远都能闻到这湖里的臭味。”8月22日傍晚,吴大爷和老伴一边在大蜀山东麓的蜀峰湾公园里散步,一边告诉记者,“现在,你看看,这里环境多好啊,南湖里水体清澈,有时候还能看到游来游去的小鱼。 ”     面对这个景观湖泊,我们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个绿藻腥臭、杂草丛生、老百姓投诉多的黑臭水体。     “黑臭”本是老百姓的大白话,特指那些肮脏不堪的水体。这个大白话被写进了 *务院治水文件,并对其明确了治理时间表。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定义,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     我省早在2016年就公布了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单,在这份清单上共有黑臭水体225条。而根据《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要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省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总体达80%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经过对城市建成区水体进行全面排查,合肥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共4处,分别是蜀峰湾南湖、许小河、河东水库、王建沟。 ”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项目科技术人员韦东告诉记者,每条河流、每个湖泊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因此,治理黑臭水体必须做好充分调研,合理确定目标。     “南湖属于封闭式水体。在水污染治理上,除了常用的截污、清淤等技术外,还采用了生态修复方式,构建了水面区挺水及浮叶植物、水层区鱼类及虾类、水底区沉水植物及底栖动物,以及遍布整个水体的浮游动物、微生物,*终形成立体全生态位水质净化系统。 ”韦东说。     去年,南湖实现了消除黑臭水体、水体清澈透明、水质达IV类或以上的要求,从之前的臭水塘变成了水清岸美的休闲公园,超过90%以上水体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对水体整治效果表示满意。     业内人士指出,“水体黑臭”现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整治要因水施策,在污染源调查、环境条件调查和水质监测的基础上,坚持“一水一案”,按照“控源为先、生态为辅、水岸同治、内外兼修”的治水理念,采用截污纳管、面源控制、环境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     对症下药,治当下还顾长远     蜀峰湾南湖水质改善过程,是我省治理黑臭水体的一个缩影。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2年多时间的治理,截至2017年底,共有138个黑臭水体消除黑臭,达到初见成效标准,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61.3%,合肥、池州、宣城市基本完成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到今年底,基本目标是消除黑臭水体比例达到80%,累计治理完成180个黑臭水体。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段文松告诉记者,城市黑臭水体大都流动性差,有的就是不流动的“一潭死水”。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水体自净能力差,水体缺氧。在缺氧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被分解,产生不同类型的黑臭类物质,导致水体被污染。     黑臭水体治理,任务不轻,难度不小。     “不少黑臭水体是污水排入造成的,治理黑臭必须先截污,但黑臭的地方往往存在截污困难。同时,黑臭不是一天形成的,黑臭水体中积存了大量淤泥。治理黑臭,截了污水,还得清淤,否则还是黑臭。污泥怎么清?清出来怎么处理?处理完了送哪里去?这些都需要提前规划好。 ”韦东长期在水污染治理一线工作,对水污染治理难度有很深的感受。     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黑臭水体治理难度不小还有以下原因:     ——有些水体流经多个区域,作为各地政府来说,可能更多地关注本行政区域的水体治理,水体黑臭在下游,污染源在上游,黑臭水体治理各自为政,上下游水体形成不了整体,造成水体治理区域化、碎片化。     ——治理手段单一,系统性不足制约黑臭水体治理成效。部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寄希望于污水截流、清淤、筑坝、护岸等措施,治理手段比较单一,治理措施忽视了水体治理的系统性,黑臭水体治好后一段时间又反弹,缺乏系统研究。     ——市场化机制不足,未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目前,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的资金筹集以地方财政收入为主,未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因此,不能通过市场化模式推动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创新,更不能吸引社会资本资金投入水环境治理领域市场。     “要想实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必须将截污、治理、供水、排水乃至污水利用统筹考虑,做到对水全生命周期的控制。 ”段文松说,不能为了短时间看到成效,就病急乱投医,黑臭水体治理要对症下药,不能急功近利。     综合施策,治好更要管好     作为蜀峰湾南湖的管护负责人之一,黄浩隔三差五就会去湖边转转,一旦发现有水体污染问题,他就会针对问题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黄浩表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如果治理工程不到位,治理后的水体很快又会恢复到黑臭状况,因此,整治效果评估不是仅仅看工程完工后这段时间,更重要的是看其持续性的效果,看其受不同环境条件影响之后的效果。     三分治七分管,黑臭水体要治得好更要管得好。韦东认为,如果黑臭水体治理后期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出现丰水期水质好、枯水期差,晴天时水质好,雨天时又黑又臭的情形。所以,黑臭水体治理必须坚持工程建设与长效管理两手抓,注重城市水体的监测、清淤、保洁等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构建“护水、保水”的管理机制。     黑臭水体的长效治理机制不仅涉及决策、规划,还涉及持续性稳定投资渠道以及工程实施,牵涉面广,实现不易,却非无解。     为了解决“消除容易维护难”的问题,我省通过明责任、重监测、建机制等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和公众满意度调查,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推行水环境治理市场化、社会化,建立绩效考核与付费挂钩机制,形成主管部门定期考核、专业管护单位具体负责的水环境管理模式。     今年3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省环境保护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县城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所辖县(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督查,对整治不力、未按期完成治理目标的,责令限期整改,并约谈相关负责人。定期发布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有关信息,接受公众举报和监督。加强考核评价,将县城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段文松表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不是单一工程,资金需求量较大,而且水体整治也不是“一次性”工程,需要持续性投入。因此,积极探索市场购买服务,推广采用设计、施工、管养一体化模式,引进专业技能的环保企业参与到黑臭水体整治中,“让专业人做专业事”,能有效提高治理工程的运行效率。     (来源:安徽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www.hbchanyelian.com/News-737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