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干货】活性污泥中的自养型微生物

【干货】活性污泥中的自养型微生物

2025-11-17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14

  在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池里,藏着一个热闹非凡的“微观美食城”。这里没有米其林大厨,没有外卖小哥,甚至连现成的“盒饭”都寥寥无几。而活性污泥中的自养型微生物,就是这群美食城里最特立独行的“干饭人”——别人抢着吃污水里的有机碎屑,它们却偏要自己动手,从“空气和石头”里抠出能量,硬生生把无机物做成“满汉全席”。今天,咱们就来揭秘这群“自给自足的干饭王者”,是怎么在污水里把“穷日子”过成“富二代”的。
 
  先给大家科普个小背景:活性污泥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团由亿万微生物组成的“环保战队”,它们的终极使命是净化污水,把里面的污染物啃干净。战队里分两大派系:异养型微生物是“贪吃的吃货”,专捡污水里现成的有机物(比如淀粉、蛋白质、油脂)当大餐,吃嘛嘛香;而自养型微生物则是“硬核的手艺人”,天生自带“厨房buff”,根本看不上那些“别人剩下的残羹剩饭”,非要自己找原材料,从零开始做“有机大餐”。你以为它们是清高?不,是人家进化出了“不用抢饭”的超能力,在污水这种“资源内卷”的环境里,硬生生开辟出了一条“自给自足”的干饭之路。
 
  要说自养型微生物里的“顶流干饭人”,那必须是硝化细菌家族——这群家伙堪称“污泥里的化学大厨”,最擅长用“无机物氧化”这门手艺做饭。你可能会问:无机物?那不是石头、氨气、硫化物之类的“硬茬子”吗?在咱们看来难以下咽的东西,在硝化细菌眼里,那可是比“佛跳墙”还鲜美的原材料。
 
  硝化细菌家族里有两位核心“大厨”: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它们俩是“最佳拍档”,分工明确得像餐厅里的前菜师傅和主菜师傅。首先登场的是氨氧化细菌,它的“拿手绝活”是把污水里的氨氮(NH3)当成“开胃小菜”。别小看这氨氮,在污水里浓度不算高,还带着股刺鼻的“厕所味”,异养菌们都躲着走,氨氧化细菌却视若珍宝。它会用自己体内的“氧化酶工具”,把氨氮一点点“拆解氧化”,这个过程就像用打火机点燃天然气,虽然没有明火,但能释放出源源不断的能量——这就是它们的“烹饪燃料”。
 
  但氨氧化细菌的“厨艺”只到前菜为止,它把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NO2-)后,自己就吃饱喝足了,剩下的“半成品”亚硝酸盐,就交给了它的“好兄弟”亚硝酸盐氧化细菌。这位“主菜师傅”更厉害,它能把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盐(NO3-),这个过程又能释放出一波能量。你以为它们这么折腾只是为了自己吃?不,它们在氧化这些无机物的同时,还在偷偷“搞副业”——用释放的能量,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当成“面粉”,再从污水里捞点水(H2O)、无机盐(比如钾、磷、铁)当成“调料”,在体内合成葡萄糖、蛋白质这些“有机硬菜”。这操作,相当于别人在抢馒头的时候,它们已经自己种小麦、磨面粉、蒸包子了,简直是微生物界的“自给自足天花板”。
 
  更绝的是,硝化细菌这群“大厨”还特别“耐饿”。它们的“烹饪效率”虽然不算高——合成1克有机物,可能要氧化几十克甚至上百克的氨氮,但架不住它们“不挑食、不抢食”。在活性污泥里,当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异养菌抢得差不多的时候,异养菌们饿得嗷嗷叫,甚至开始“内卷互吃”,而硝化细菌却能靠着污水里残留的一点点氨氮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悠哉悠哉地“慢工出细活”,把无机物慢慢变成自己的口粮。就像在美食节散场后,别人都在捡地上的零食碎屑,它们却拿出自带的工具,把现场的“空气和石头”加工成了大餐,这生存智慧,不得不服。
 
  除了硝化细菌这个“化学烹饪流派”,活性污泥里还有另一波自养“干饭人”——光合自养微生物,比如蓝细菌、紫硫细菌之类的“阳光大厨”。不过它们在污水处理厂的“戏份”不如硝化细菌多,毕竟曝气池里光线不算充足,而且整天被曝气装置搅得“天旋地转”,想安安静静晒太阳都难。但架不住它们“心态好、手艺巧”,只要有一点点光线,再加上污水里的硫化氢(H2S)、亚铁离子(Fe²+)这些“特殊调料”,它们就能开启“光合作用2.0模式”——普通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用二氧化碳和水,靠光能合成有机物,还会释放氧气;而这些光合自养微生物更“接地气”,它们能用硫化氢代替水,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变成有机物,同时还能把硫化氢里的硫元素“抠”出来,变成单质硫颗粒储存在体内,相当于一边做饭一边“囤货”。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在曝气池的角落里,一束微弱的光线照进来,蓝细菌们立刻“精神抖擞”,纷纷展开自己的“光合小翅膀”(光合片层),像一群拿着太阳能板的“小厨师”,一边晒太阳充电,一边把污水里臭烘烘的硫化氢当成“酱油”,把二氧化碳当成“米饭”,一顿操作猛如虎,硬是做出了香喷喷的“有机套餐”,还顺便把硫化氢这种臭味污染物给处理了——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完成了环保KPI,简直是“干饭工作两不耽误”的典范。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自养型微生物虽然“手艺高超”,但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它们在做“有机大餐”的时候,也需要一些“微量元素调料”——比如从污水里吸收的铁、锰、锌这些矿物质,就相当于咱们做饭用的盐、味精,少了它们,做出来的“大餐”就没味道,微生物自己也长不大。而且它们的“烹饪节奏”特别慢,异养菌吃一顿饭可能只需要几小时,而硝化细菌想“吃饱喝足长身体”,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所以在活性污泥里,它们虽然不用抢饭,但也得“低调发育”,避免被异养菌们“误伤”(毕竟异养菌数量多、繁殖快,有时候会抢占它们的生存空间)。
 
  但千万别小看这些“慢节奏的干饭人”,它们可是污水处理厂的“隐形功臣”。你想啊,污水里的氨氮是个大麻烦,要是不处理掉,排到河里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长出一大堆水华、赤潮,把鱼虾都毒死。而硝化细菌这群“化学大厨”,能把氨氮一步步变成硝酸盐,后续再由反硝化细菌把硝酸盐变成氮气排到空气中,相当于把污水里的“有毒废料”彻底变成了“无害气体”。要是没有它们,污水处理厂根本没法完成“脱氮”任务,咱们的河水可能早就变成“绿汤”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自养型微生物还特别“团结”。硝化细菌的两个“大厨”——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从来不会“单打独斗”,它们总是凑在一起,形成“硝化菌群”。氨氧化细菌产生的亚硝酸盐,刚好是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口粮”;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把亚硝酸盐吃掉,又能避免亚硝酸盐在环境中积累,反过来保护了氨氧化细菌(高浓度亚硝酸盐对氨氧化细菌有毒)。这种“你做饭我洗碗,你生产我消耗”的默契,简直是微生物界的“模范夫妻”,难怪它们能在污水里稳稳立足,成为“干饭界的常青树”。
 
  有时候我真的会佩服这些微观世界的“干饭人”:它们没有眼睛,没有嘴巴,甚至没有大脑,却能精准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原材料”,用最原始的化学反应,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把污水变成干净的水。它们不像异养菌那样“见啥吃啥”,而是坚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别人内卷抢食的时候,默默修炼自己的“厨艺”,最终在活性污泥这个“微观美食城”里,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其实想想,这些自养型微生物的“干饭哲学”,还挺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依赖外界的“现成资源”,而是培养自己的“核心技能”,靠着自身的能力创造价值,既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又为整个生态系统(污水处理厂)做出了贡献。它们就像一群在污水里“默默搞事业”的手艺人,不求轰轰烈烈,但求自给自足、踏实靠谱。
 
  所以下次当你路过污水处理厂,闻到那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时,不妨想想曝气池里的那些自养型微生物——它们可能正在忙着氧化氨氮,可能正在晒太阳合成有机物,可能正在和同伴们“分工合作”做大餐。这群不起眼的“微观干饭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污水里书写着“自给自足”的传奇,也用自己的“厨艺”,守护着我们的水环境。向这些活性污泥里的“自养干饭王者”致敬,毕竟能把“空气和石头”做成大餐的,放眼整个微生物界,也就它们能做到了!
 
  原标题:【干货】活性污泥中的自养型微生物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www.hbchanyelian.com/news-5384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