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完善上海市碳普惠政策体系,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修订《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形成《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并于11月1日起实施。现将修订背景、主要内容等方面说明如下:
 
  一 修订背景
 
  《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自2023年施行以来,为上海碳普惠的平稳有序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推动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2025年2月,市政府发布《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首次将碳普惠机制写入地方政府规章。2025年7月,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提出碳普惠可持续运行的政策方向和关键举措。为做好政策衔接,推动措施落地,亟需对《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进行全面修订。
 
  二 修订原则
 
  本次修订坚持“精简条款、优化结构、放权赋能、数智支撑”的原则,在保持碳普惠机制总体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前期运行经验,拓展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参与碳减排的渠道,激活了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绿色动能,推动碳普惠机制“常态化、体系化和智能化”的全面升级,逐步形成规则清晰、数据可信、社会协同的低碳治理新范式。
 
  三 主要修订内容
 
  一是增设行为场景和激励措施。关于行为场景,对“衣食住行用”等生活场景中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减碳行为(如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进行量化并赋予相应贡献值,按年度计算后纳入个人碳普惠信用评价体系。行为场景的推出将进一步提升碳普惠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广度,推动实现减排量闭环消纳和信用体系应用的双轨制运行,激发碳普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关于激励措施,支持建设区级平台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应用场景和消纳渠道建设。探索构建碳普惠信用评价体系并在合规前提下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授信额度、利率及增值服务等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低碳领域。
 
  二是优化文本结构与简化准入流程。在优化文本结构方面,由章节式调整为条文式,条目内容由43条精简为23条,将评估论证流程、公示方式和时间、减排量确认时限等具体管理要求调整至相关配套实施细则中,合并内容相近条款,使办法条理更加简明清晰,便于各类主体理解执行。在简化准入流程方面,取消行业主管部门对方法学的预审要求、简化公共服务机构参与减排场景开发的申报流程、删减了部门申报材料类型等内部管理要求,提升管理效率。
 
  三是强化数智支撑和拓宽个人减排价值实现途径。一方面,强调依托“一网通办”“随申办”等统一政务服务平台,为方法学申报、减排项目与场景申请、碳积分商城入驻、减排量签发与注销等提供数智技术支撑,并提出运用区块链技术对减排量确认、划转、注销等关键环节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数据真实可信、过程公开透明。另一方面,明确个人参与的减排项目或场景产生的减排量均可依据规则转换为碳积分,用于兑换商品或服务,为个人减排量的价值实现开辟了更灵活、普惠的新路径。
 
  原标题:政策解读|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