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多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据悉,7月4日(2025年),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创历史新高。而7月3日13时09分,山东电网用电负荷创下历史新高——1.1483亿千瓦,较去年最高值增长31万千瓦,且提前一个月到来。与此同时,山东电网新能源出力也达到惊人的6079万千瓦,占当日电网最高负荷的53%。
面对这样的用电需求,我国正在通过“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跨区输电协同调度、智能电网技术赋能等创新模式,构建起新型电力系统,在极端天气中筑牢能源安全防线。
01 新能源出力创新高,扛起半壁江山
新能源在迎峰度夏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山东电网的案例并非孤例,河北电网2023年风光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达3663万千瓦,在总装机容量中占比52.8%,首次超越传统能源。
这些绿色电源正成为电力保供的主力军。
然而新能源的天然波动性也给电网带来挑战。风电出力在一天内的波动幅度最高可达80%,光伏更是高达100%。这种不可预测性直接影响并网比例,仅靠短时储能难以支撑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规模化替代。
国家能源局曾在去年7月4日发布的通知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新能源出力大幅波动、极端天气过程等场景的预防预控”。滚动校核运行方式,协同防范运行风险,成为保障电网安全的关键举措。
02 储能技术崛起,平抑波动的关键
面对新能源的波动特性,储能技术成为稳定电网的关键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指出:“当前中国弃风弃光现象与电力紧缺矛盾并存,根源在于缺乏能够长时间平抑能量波动的储能技术。”
各地积极探索多种储能应用模式:
在宁夏,政策要求储能设施按照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装机的10%、连续储能时长2小时以上的原则逐年配置。
福建也印发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配置储能需求研究和配建”。
东莞供电局创新使用移动储能车接入重过载台区,相比传统应急发电车,这种“移动充电宝”在接入和拆除过程中无需停电,且无噪音和废气污染。通过5G通信技术与能量管理系统联动,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和充放电策略优化。
长时储能技术(放电时间超过4小时)正成为行业新焦点。在赵天寿院士看来,液流电池具有本征安全、时长灵活、寿命长等优势,未来五年成本将大幅下降,成为理想的长时储能技术之一。
03 传统能源稳盘,多元协同保供
在新能源大显身手的同时,传统能源依然发挥着 “压舱石” 作用。国网山东电力与24家发电企业签订保供责任书,覆盖全部50台60万千瓦以上主力机组,力争实现度夏期间非停率、受阻率 “双零”目标。
跨区域协同也至关重要。国家电网华东分部去年就充分发挥政企协同保供机制作用,提前发布高温预警,落实一次能源供给调配,满足高负荷期间燃煤、燃气发电需求;同时推动跨区资源共享、错峰支援。
省间电力交易同样贡献显著。山东通过省间中长期交易,落实外电合同1612亿千瓦时,度夏晚峰时段外电电力最高达到2849万千瓦。这种区域间电力互补机制有效平衡了局部地区的供电缺口。
04 用户侧响应,激活削峰填谷潜力
面对持续高温,用户侧的响应能力也成为电力保供的重要一环。国家能源局要求“深挖需求响应能力,优化有序用电方案,依法合规启动负荷侧措施”。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电价市场化趋势逐步凸显,峰谷价差有望加大,这将进一步提升用户侧储能的经济性。国家发改委推动电力峰谷分时交易电价,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形成并扩大峰谷价差,为用户侧储能打开更大需求空间。
技术创新仍在加速奔跑。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成本预计五年内将大幅下降,移动储能车如“充电宝”般灵活支援重载台区,区域间电力资源共享机制日益成熟。
未来,随着河北、山东等地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突破50%,这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协同作战将更加精彩。当下一波热浪袭来,更多地方将能从容应对,确保电力系统在高温炙烤下依然从容运转。
注:本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