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连续8年开展“绿盾”强化监督,部分重点问题已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连续8年开展“绿盾”强化监督,部分重点问题已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2025-07-29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4

  7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表示,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连续8年开展“绿盾”强化监督,并不断深化此项工作。一是拓展监管范围。2024年,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绿盾”行动,联合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对452个问题点位开展现场巡查,督导推进问题整改。二是强化联合协同。将重点生态破坏问题及其整改情况纳入生态损害赔偿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等工作。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先后印发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等监管技术规范。四是提升监管能力。持续优化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截至2024年底,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矿采砂(石)、工矿企业、核心区缓冲区违规水电和旅游开发等重点问题已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详情如下↓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绿盾行动”是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监管的重要抓手,今年“绿盾行动”的工作方向是什么?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后续如何处理处置?
 
  张玉军:感谢提问。正如您所说,“绿盾”行动是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监管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多份重要文件都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2017年以来,我部联合相关部门,连续8年开展“绿盾”强化监督,解决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充分发挥了警示震慑作用,推动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化“绿盾”强化监督工作。
 
  首先是拓展监管范围。2024年,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绿盾”行动,联合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草局、中国海警局、中国科学院等8部门,对50个自然保护地和14个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内的452个问题点位开展现场巡查,督导推进问题整改。
 
  二是强化联合协同。共同推进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监测、执法、损害赔偿与成效考核等工作。组织开展人为活动常态化遥感监测,建立国家与地方协同、全面与重点结合的分级监测模式,提升问题线索发现的时效性。针对自然保护地内非法开矿、修路、筑坝、建设造成生态破坏的行为,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将重点生态破坏问题及其整改情况纳入生态损害赔偿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等工作,充分发挥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先后印发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的指导意见》以及监测评估等监管技术规范,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问题线索处理处置工作机制,指导各地分类整治保护地内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完善国家协调监督、省级组织检查、地方自查整改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
 
  四是提升监管能力。持续优化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实现重要生态空间疑似问题线索推送下发、核实上报、远程会商、逐层审核、整改销号的闭环管理;不断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和保障能力。截至2024年底,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矿采砂(石)、工矿企业、核心区缓冲区违规水电和旅游开发等重点问题已基本实现动态清零,其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正在有序进行整改和生态修复。
 
  “绿盾”已成为自然生态监管领域常态化、标志性的工作。2025年,我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聚焦涉及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违规开发建设活动和其他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人为活动,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深入推进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始终保持对违法违规生态破坏行为的“零容忍”,“减存量、控增量”,不断巩固和提升监管成效,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生态根基。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www.hbchanyelian.com/News-5020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