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今年坐飞机颠簸得像过山车,是我太敏感了吗?”“台风今年为啥跟约好了一样扎堆登陆?”“活久见,冰岛都有蚊子来打卡了!”这些离谱的极端天气,罪魁祸首是越积越多的二氧化碳 —— 它把地球裹成了“超级保温杯”,让全球气候彻底乱了套。更绝的是,这事儿不分国家、不分肤色,影响着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光靠“少排点碳”已经不够了,咱们得主动出击,把跑出去的 CO₂“抓回来”,甚至变废为宝。这,就是腾讯发起“碳寻计划 CarbonX Program”的终极目的:用最硬核的技术,给地球“退烧”。
 
  去年12月,腾讯“碳寻计划”第二期正式启动。聚焦碳移除CDR、钢铁CCUS、碳寻制造CCU、长时储能LDES四大“硬核”技术赛道。腾讯不仅拿出2亿元催化性资金,还联合全球产业、投资、生态领域的伙伴,希望能把实验室里的减碳技术,直接落到全球各地的实际场景里。组委会共收到了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60份气候创新技术方案,经过87位全球评委大半年的严格筛选,首轮 Top 50 团队正式出炉!他们来自全球 12 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着未来十年最有可能改变气候格局的 17 条前沿技术路线。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代表最前沿低碳技术的名单中,中国团队占比超40%——)
 
图源:腾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里面,有两个队伍的方案,挺有意思。 一个在非洲大裂谷,一个在中国矿井下,完美诠释了“用全球方案解决全球问题”——
 
  在国内,北京科技大学和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的联合团队,把腾讯的“钢渣鹅”技术玩出了新高度。他们的目标是解决两个工业界的“老大难”:钢铁厂的 CO₂ 排放和炼钢残留的废钢渣。这次,他们不只是做“好鹅好事”,而是要造一种“负碳水泥”,去拯救那些有塌陷风险的矿井。
 
  Step1 捕集与固化:他们把钢铁厂排放的 CO₂ 气体,和另一种工业废料——钢渣(或富含矿物的废料)放在一起。通过化学反应,CO₂ 被永久“吃”进钢渣里,变成了坚固的“碳化岩”。
 
  Step2 矿井回填:这些“吃饱了碳”的材料,被制成一种坚固如水泥的胶结材料,然后泵入地下,用来回填已经被采空的矿井隧道。
 
  这样一来,碳也减了,废料也消除了,还能加固矿井隧道,防止地面沉降,一举三得。
 
  在海外申报团队中,有 3 支肯尼亚团队格外引人注目。为什么是肯尼亚?因为那里简直是做直接空气捕集(DAC)的“天选之地”,无异于一台“绿电驱动的空气净化器”:
 
  地热资源:拥有丰富的地热能,能提供清洁、充沛的能源。
 
  玄武岩层:地下有大量的玄武岩,能把捕获的 CO₂ 永久矿化(变成石头)。
 
  为了能让创新团队直接走进肯尼亚做研究、落项目,腾讯跨国界协调资源,一封一封邮件、一次一次会议与当地政府和合作伙伴沟通,为后续国际化场景落地打好前站。 碳寻国际化的场景设置和资源支持吸引了更多海外团队参与申报,肯尼亚的Octavia Carbon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的方案原理很简单:
 
  Step1 抓碳:团队开发了一种固态吸附剂,它能像磁铁吸附铁屑一样,非常主动地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抓完你的再抓你的,根本停不下来)
 
  Step2 提纯:吸饱了二氧化碳的吸附剂,不依赖任何化石燃料,就能在东非大裂谷地热能源的的驱动下“沐浴更衣”,过程中会脱附释放出高纯度的二氧化碳以备存储。
 
  Step3 点气为石:被捕获的 CO₂ 不会乱跑,而是被永久注入到地下的玄武岩层中,变成稳定的矿物质,一锁就是几千年。
 
  “碳寻计划”第二期首轮入选的 Top 50 个项目,全是这样的 “实招”:马尔代夫的小岛用长时储能存太阳能,不用再烧柴油;塞尔维亚的老钢厂试新碳捕集,不用推翻旧设备。既有最前沿的黑科技,也盯着具体场景解决问题。
 
  我们深知这些技术从 0 到 1,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中间隔着一道“死亡谷”。因此,腾讯愿意持续投入技术、资金和平台资源,为这些“追碳的人”提供最坚实的后盾。
 
  同时,腾讯自己也在猛踩 “减碳油门”。
 
  2024 年,腾讯每百万收入碳排放降了 12.4%;全年采购绿色电力超 13 亿度,同比增长 125.8%;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 63.8 兆瓦,较 2023 年增长 22.2%……从自身运营的绿色转型,到全球技术实验的推波助澜,我们相信 “减碳” 从不是选择题,而是把每一分技术力、资源力都砸在实处的必答题。
 
  恭喜所有入选 Top 50 的团队!腾讯的全球“碳寻”之旅仍然在路上。
 
  原标题:碳寻计划2.0:全球Top50团队正在“帮地球退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