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中国环保出海大变局:告别“搬砖”,拥抱“科技”

中国环保出海大变局:告别“搬砖”,拥抱“科技”

2025-11-21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7

  对中国环保产业来说,“出海”、“走出去”其实不是陌生的词汇,十多年前,已经有一波先驱。但最近两年多来,因为内、外部形势的影响,中国环保企业“出海”呈现出一个正在加速的过程,它不仅是中国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国对外输出其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环境治理经验的一部分。
 
  根据绿谷工作室的行业调研,相比之前,这一次的“出海”,企业的内驱力更强。我们有理由相信,具备核心技术、国际标准能力和本土化运营经验的企业,将在未来全球环保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多名拥有海外经验的高管表示,从“工程商”到“服务商”,中国环保出海迎来战略转型关键期。这一转型意味着中国环保企业需要从商业模式、技术研发、人才结构到企业文化进行全方位升级。
 
  从“低成本工程商”到“科技驱动型服务提供商”的转型,需要遵循一条“技术引领、服务深化、全球整合”的路径。
 
  01 当前出海的总体情况
 
  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但目前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国家与中国有相似的发展阶段,面临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需求,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但普遍缺乏资金和技术。
 
  业务模式上,仍然以基建项目为主导。许多环保项目还是以“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甚至与“融资”相结合的模式输出,通常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纯粹以市场为导向,投身海外环保项目的竞争,并表现出优势。
 
  技术输出方面,主要集中在成熟的“重资产”技术和装备。垃圾焚烧发电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大规模工业废水处理和大气脱硫脱硝的成套设备和工程经验,这些是中国在国内市场经过大规模实践和快速迭代后,已经形成成本优势和成熟方案的领域。
 
  发展阶段上,开始呈现出以“项目”带动“技术”的特征,但在现阶段,出口的驱动力仍然是“项目”和“工程”需求为主,技术输出的纯度相对较低。中国企业更擅长建设和交付一个大型设施,而非提供高精尖、轻资产的环境服务和运营咨询。
 
  02 未来趋势分析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国内市场饱和度的提高,中国环保企业“出海”将呈现三大趋势。
 
  从“工程建设”到“运营服务与技术输出”。
 
  企业将从单纯的EPC模式,向“EPC+长期运营(O&M)”和“技术许可”模式转变。这将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属地化管理、长期服务和风险防控能力。业务模式也将逐步转向高端的环境咨询、智慧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轻资产、高附加值领域。
 
  从“一带一路”到“全球布局”。
 
  未来中国企业将可能拓展发达国家市场,不以工程承包为主,而是以并购或设立研发中心的形式,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高端技术、品牌渠道和国际化人才,实现技术和品牌的升级。同时,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关注度提高,中国在新能源、储能、节能技术、碳捕集与利用等“双碳”相关领域的环境服务需求将成为新的出海增长点。但是对“传统”的环保企业来说,可能未必能吃到这口蛋糕。
 
  深度本土化运营。
 
  这包括人才本土化,即雇佣和培养当地人才,实现管理团队和技术人员的本地化;以及融资国际化,即摆脱过度依赖国内政策性银行融资的模式,与国际开发银行、私募基金等更广泛的国际资本合作。
 
  03 哪些企业胜算更大?
 
  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三类中国环保企业拥有更高的成功概率。
 
  央企、大型国企背景企业。
 
  它们资金雄厚、有国家背书、抗风险能力强、大型项目管理经验丰富。这类企业是“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大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有力竞争者,尤其在与政府合作的大型市政、工业环保项目中优势明显。
 
  具备核心技术与差异化优势的民营龙头。
 
  它们技术迭代快、具备高性价比的成熟方案、市场反应灵活。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经历了最残酷的竞争,其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极高的吸引力。
 
  专注细分领域和高附加值技术的“隐形冠军”。
 
  它们在某一特定环节拥有不可替代的专利技术或产品,具有高毛利率。这类企业可以作为国际大公司的上游供应商或技术合作方,在国际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04 与欧美企业竞争的关键
 
  在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环保企业时,中国企业最大的挑战和最关键的胜负手,已经不再是“成本”和“速度”,而是“技术含金量、国际化标准和本土化运营”,其中尤以“技术与标准”最为重要。
 
  企业需要硬实力,即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欧美企业在前沿研发、复杂污染物治理、土壤地下水修复、高附加值循环经济等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企业要打破技术同质化竞争,必须加大在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上的投入,形成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也需要软实力,即国际化标准和软实力的提升。
 
  国际认证与合规是中国企业必须跨越的门槛,必须全面融入国际通行的环境标准、工程质量标准、职业健康安全标准(EHS),以及反腐败、商业伦理等合规体系。这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通行证”。在这方面马失前蹄的案例不少,后来者不能不提防。
 
  同时,品牌信誉与长期服务能力也至关重要。
 
  不管,我们有多不服气,的确应该看到,欧美环保企业通常提供高度可靠、长期的运营管理和风险管理服务。中国企业需要建立全球性的服务体系和高水平的品牌信誉,证明自己不仅仅是“工程商”,更是“可靠的长期环境治理伙伴”。
 
  05 战略转型路径
 
  从“工程商”到“服务商”的本质,是从“一次性交易”向“长期伙伴关系”的转变。这一战略转型需要遵循清晰的路径。
 
  阶段一:技术与产品升级(技术引领)。
 
  这是转型的基石,目标是摆脱低端、同质化的工程竞争。具体包括加大颠覆性核心技术研发、进行专利与知识产权的全球布局、推动产品和装备的模块化与标准化,以及应用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
 
  阶段二:商业模式与服务深化(服务深化)。
 
  目标是改变营收结构,从项目一次性收入转向长期服务收入。包括发展“环境服务”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行“效果付费”模式、发展环境金融与风险管理能力。
 
  阶段三:国际化运营与品牌塑造(全球整合)。
 
  目标是实现真正的国际化运营,而非简单的项目输出。包括积极的海外并购与整合、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融入国际标准与合规体系,以及品牌塑造与国际影响力建设。
 
  06 结语
 
  中国环保企业要从“中国制造的低成本工程商”,转变为“全球一流的科技驱动型环境服务提供商”,这是实现从“走出去”到“站得住”的关键。
 
  只有将中国强大的工程交付能力与世界一流的科技研发能力、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和全球合规能力相结合,中国环保企业才能真正从“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科技服务”,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这一转型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中国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
 
  原标题:中国环保出海大变局:告别“搬砖”,拥抱“科技”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www.hbchanyelian.com/News-5400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