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一生辛勤------献给建筑给水排水事业

一生辛勤------献给建筑给水排水事业

2018-12-06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766

一生辛勤------献给建筑给水排水事业

       傅文华,生于1931年,曾任全*建筑给水排水学术委员会和标准委员会委员和副主任委员、资深委员;全*热水供应研讨会主任委员,名誉委员;全*建筑给水排水青年工程师协会顾问;北京市建筑给水排水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游泳协会游泳池装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撰写文章20多篇,编译大量作品。 编译作品:        世界卫生组织(W H O)《游泳池、按摩池和类似水环境安全指导准则》;《*外游泳池资料汇编》;《热水浴池与温泉浴池水质和水处理资料集》;《公共浴池(spa pools)管理指南——控制传染病风险》;《*内外热水浴池和温泉浴池行业发展和水处理技术》;《温泉浴池资料》;《美*游泳池和按摩池公共安全法的规定》;《美*游泳池、儿童池、按摩池、热水浴池和集水池防止吸住标准》;《美*NF-50、德*D IN沙过滤器,硅藻土过滤器和筒式过滤器标准》;《热水和温泉浴池水消毒资料汇编》等资料。        我*建筑给水排水有五个发展历程,我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这五个历程是:        学习创造(1949~1957年),        反思探索(1958~1965年),        博采各*之长(1966~1977年),        完善成型(1978~1991年),        蓬勃发展(1992~至今)。 工作经历        1952年由*家统一分配至北京中央直属设计公司(现中*建筑设计研究院),在院内曾任技术员、工程师、给水排水专业组长、援外项目(越南、柬埔寨)设计施工代表、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代),设计所所长,设计部经理,院顾问总工程师等职。 1958年至1961年借调到*家高教部,派往越南担任专家教师(获越南胡志明主席荣誉勋章)。完成教学任务后回院分配到院援外设计室和*防设计室。由于*家*防建设需要,调至建设部设计总局直属专业设计室(专门从事人防和地下工程设计)。        1969年设计院撤散,下放到山西省煤化局小化肥设计室和山西省化工设计院(合并为化工部第二设计院)。后因山西省大化肥工程项目输水工程设计需要,借调至中*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工作,任给水设计室主任助理。        1982年为承担中央彩电中心和电视塔工程,又调至中央电视台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        1986年调回中*建筑设计研究院。         一路走来已工作了58个年头,虽然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工作调动,但我一直都从事着建筑给水排水的设计、咨询、科研和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 专业提高        1952年由*家统一分配到设计公司的大学生都不是学给水排水专业的,大都是土木系市政卫生专业的,在学校只学习了一点市政基本知识, 与房屋卫生(建筑给排水)所从事的设计工作有相当距离,学不致用。无房卫工程设计的能力。幸好,我被分配到设计公司轻工设计室,该室是专门从事轻工业设计的,设计室有一批前苏联的工程设计人员,在这里我接触到了苏联的房屋卫生设备的专业设计资料,真是如获至宝。当时,参加了院组织的俄文速成班,如饥似渴地自学了俄文,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始承担了简易的房卫设计工作。从那时开始,我庆幸自己成为了新中*成立后我*培养的第一批从事室内给水排水设计工程的科技工作者。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家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我们的设计院也更名为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院组织我们去前苏联支援的长春第一汽车厂学习工业车间给排水设计。在此期间,我院聘请了10多位前苏联专家。1955年至1957年我在院给水排水室工作,一方面从事洛阳三厂(拖拉机、滚珠和轴承厂)的给排水设计工作,一方面还担任3位前苏联给水排水专家(尤德盖维奇、索科洛夫和巴滨柯)的工程谈话记录和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在专家的指导下边工作边学习,从中吸取消化了前苏联先进的设计管理制度、设计方法和完整的建筑给水排水的法规、规范和标准图集。在与专家共事的近两年时间里,专业知识有了一定提高。1957年末,院派我和张*柱同志参加了一年留苏预备班学习俄文,学习完后借调到*家高教部,派往越南担任越南建设部专家教师,培养越南中技校建筑给排水教师和学生。在越南两年多的时间里,编写了教材,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更系统地学习了前苏联房卫设备技术,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工作中不断创造        在院工作的58个年头里,我配合土建完成的项目有民用、公共建筑、重工、轻工、军工、援外工程、*防和地下工程以及特殊给水排水等设计,项目繁多。在工作中,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根据工程设计需要研发了新产品,结合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完成了科研课题任务。       在60年代,由于*防建设的需要,我院组织精干设计队伍开赴*防基建现场,大家在艰苦的环境中积极工作,为*防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我负责的*防工程内容复杂,技术要求严格,有上天、地下和水下*防设计项目,任务虽然艰巨,但我深感光荣、心中充满了自豪和使命感。我在担任火化工项目时,根据前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成功地完成了快速反应雨淋消防系统的设计,经生产实践和现场测试,证明灭火系统的设计达到毫秒级的迅速灭火效果。我在*防设计室配合*家船舶科研所的项目中,设计了*内第一个水下照明的水净化处理系统,从资料收集到方案制订,都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为以后开展游泳池水处理技术工作打下了基础。从华北院调到中央电视台,负责主持了中央彩电中心的给排水设计。当时,该工程项目的建筑设计高度,在北京市属于建筑中的*高建筑,为了解决传统的承插铸铁排水管水泥接口出现的承口开裂和渗漏问题,以及为了满足高层建筑的挠曲和抗震的要求,我成功研发了RK-1柔性抗震排水管和管件,并首次应用到彩电中心排水系统中,并获得北京科技奖。之后,在全*排水系统中得到普遍地推广应用。彩电中心演播室是*内规模*大的,由400~1000m2的多个演播厅组成,消防设计中我采用了日本N HK电视中心新型式的开式雨淋消防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消防灭火的作用面积实施灭火,这在*内也属首次应用。另外为了防止系统的误动作,选用了专用于演播室的成套雨淋阀组,保证了使用上的可靠性。根据中心的总控制室面积大,电气设备多的特点,设计采用了1211卤代烷灭火系统,设计中完成了复杂的手工计算工作,验证了系统设计中贮存容器内贮存压力、充装比以及管径和喷嘴的正确性,保证了消防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我在彩电中心设计中除了解决技术上的三大难点外,还参与了*家卤代烷灭火系统规范的编制工作,并配合我院赵世明同志完成了卤代烷(1211.1301)的电算程序编制工作,实际计算的结果(故宫地下文物库)与日本某公司1301系统设计计算所得的各项参数完全吻合。该电算法得到了北京市消防局的推广和应用。1991年中央彩电中心获*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在北京地区,由*外设计的大型公共建筑物中的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多数采用了软化装置和优质进口铜管,但使用不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管道穿孔和渗漏水现象。究其原因是只注意了北京地区的水质偏硬,但忽略了水软化后热水水质的稳定性。为了验证这一问题,在水处理公司的配合下,我对北京和其他地区的大型宾馆饭店(36座)进行了热水水质全面检测,获得数据后,根据水质稳定理论和相关计算,发现其水质的稳定指数均大于6,这说明水有腐蚀倾向,证实了发生的情况与理论计算是相符合的。为此,我提出了建筑物内生活用水采用阻垢缓蚀处理方法,并被 “规范”采纳。        设计工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理论基础,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和科研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一切新的创造成果,是来自你对工作的专心致志,认真负责和勤奋学习,只有积极参与实践和敢于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设计和科研成果。 推动专业技术发展        众所周知,热水供应技术是建筑给水排水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热水供应工程的日益增多,在工程设计中热水与给水和排水技术发展相比,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90年代初,热水供应技术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1991年8月,我和刘振印同志通过组建全*热水供应技术研讨会将我*从事热水供应技术和产品开发、科研设计的技术人员,以及大学教授和企业家组织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热水专题学术和工程经验的交流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我*热水供应技术的水平。在1992~1997年期间,我们组织三次不同内容的学术交流会,收到学术论文83篇。同时,在《给水排水》杂志的支持下开辟了热水供应技术和中央热水设备研讨栏目,对深入探讨热水技术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中日建筑给水排水技术交流会上我代表研讨会发表了“热水系统塑料管的应用和设计施工的新方法”,“解决热水系统中军团菌的问题”,“热水系统节能对策”以及“建筑物生活用水水质稳定”4篇论文。之后与刘振印同志合编了《燃油、燃气热水机组生活热水供应设计规程》。并在1997年换届会上全面总结了热水研讨会的工作,肯定研讨会的成立对于热水供应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进一步推动了热水供应技术的提高。研讨会的有些成果已被纳入到“规范”中。 同道之间的互相合作         我在项目设计中遇到了建设单位要求设计集中式管道直接饮用净水供应系统。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设计到设备生产和维护管理都无规范标准可依。该系统供应的水关系到人体健康和安全,责任重大。所以这项课题被列入建设部科研项目,由我院与清华大学,多元和金羊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了“建筑和居住小区优质水供应技术”课题组。课题内容涉及面广,从文献收集、水质标准研究、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到管网系统设计计算和参数的确定、管材和管件以及处理装置的开发等,每一研究专题都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在参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科研工作具有正确性、创新性、复杂性、专门性和持久性的特点。科研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果。作为设计科技工作者只有勤学,善学才能优化专业知识,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工作中对于同道之间的关系不是相轻,而是互相合作,取长补短,谦虚待人,尊重他人,才能达到工作的融洽和和谐,才能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根据课题成果,我参与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的修订,参与了《薄壁不锈钢水管和管件》行业标准制定,《建筑给水薄壁不锈钢管管道技术规程》、《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以及《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实施指南》等规程的编制工作。 坚持学习        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中只是专心致志和认真负责是不够的,还必须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习前人的知识(如规范、标准、手册和专业资料),吸取他人的工作经验,了解专业技术现状和发展,结合工作阅读*内外的相关文献,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获取新的信息。在现代社会从网上下载资料是更快捷地获得专业知识的一种方式。在游泳池、热水和温泉浴等水管和水处理技术方面,我从网上获得了大量的*内外信息,编译了许多*外资料,提供给标准规范编制组参考。更重要的是科技工作者必须具有直接阅读外文专业资料的能力,才能广开眼界,汲取*外经验,参与*际交流。科学知识是世界性,新技术和新成果要为我所用,尽快赶上世界水平,必须坚持学习外文。因为*外的科学专题成果是无法一一译成中文的,等到编入书中时已经滞后很多年了。所以,我深深地感到外文资料是科技工作者应掌握的基本工具。在我的工作中,一直坚持英、俄、日文的学习。建议年轻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利用在校学习的外文,更好地了解世界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 身退心不退,继续发挥余热         1 9 9 3 年退休后, 回聘院里工作,担任院顾问总工程师,为促进专业技术发展,根据我身体健康情况发挥个人长处,力所能及地参与院的专业工作和活动。我工作上的许多成果和获奖都是在退休返聘后与年轻人合作共同取得的。值得高兴的是,我参与了2008年奥运水立方工程项目的游泳池水质研究和水净化处理系统设计,获得北京市奥运工程规划勘察设计行业突出贡献顾问。至今我仍在工作中发挥着余热,我感到无比欣慰。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www.hbchanyelian.com/News-6572.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