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与国际产业竞争加剧的双重背景下,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 为基本路径,明确了能源装备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发展方向,并赋能了创新生态。中国石油立足油气新能源装备产业实际,以“三大补强、三大转型、三大改革、三大提升” 的 “四三” 工程为实践抓手,将《指导意见》转化为具体行动,为 2030 年实现 “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目标筑牢根基。
一、“三大补强”: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破解创新瓶颈
《指导意见》强调“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明确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三大补强” 精准对接政策要求,构建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一)研发组织补强:激活协同创新生态
紧扣《指导意见》“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 要求,中国石油打造 “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递次衔接的创新平台体系。依托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将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等创新投入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利润加回,充分释放国企创新活力。同时打破资源壁垒,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油气新能源装备核心难题开展协同攻关,形成 “企业出题、产学研答题、市场阅卷” 的良性机制。
(二)技术装备补强:打造高端拳头产品
响应《指导意见》“推动油气装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部署,锚定 “两深一非一老” 油气开发及新能源装备需求,开展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升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以下简称 “三首”)认定推广政策,完善购置补贴、保险补偿、考核奖励等配套措施,积极参与能源领域首台(套)装备申报与示范应用,推动高端装备从“实验室” 走向 “工程化”,最终“产业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三)成果转化补强: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落实《指导意见》“加强试验验证和中试平台建设” 要求,推进工信部《超(特)深层油气钻探全尺寸模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验证平台建设》,并向行业开放共享,加速科技成果工程化转化。建立 “研发-试验-应用-迭代” 闭环机制,将油气田现场需求直接导入装备研发流程,实现 “研发跟着需求走、成果围着应用转”,解决传统创新中 “产学研用脱节” 的痛点。
二、“三大转型”:锚定产业升级方向,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能源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大转型” 精准对标这一目标,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
(一)高端化转型:布局“深地深海+新能源”核心领域
紧扣《指导意见》对能源勘探开发、转化、存储、输送装备的攻关部署,在油气领域聚焦深地万米、深水千米、非常规油气及老油田开发,研发深地深水全波场地震勘探、随钻高精度测井、全尺寸套管钻井与万米深地智能钻井、千米深水防喷器和隔水管、万马力特高压智能压裂、耐特高温特高压旋转导向及动力螺杆、超高扬程举升以及深海钢悬链立管等关键装备;在新能源领域发力钙钛矿叠层及异质结、地热高效利用,突破抗氢脆管道材料、富氢燃料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研制井下大功率电加热器装备,同步布局长时储能装备,参与钒基、铁基液流电池等技术攻关,构建“油气装备强基、新能源装备突破” 的高端化格局。
(二)智能化转型:赋能全产业链场景升级
响应《指导意见》“推进能源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要求,以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核心赋能装备发展。加快油气装备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研究,深化昆仑大模型在勘探开发、设备运维等场景的应用,推广昆鸿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突破智能感知与决策融合技术,搭建装备全景感知网络,实现工况与健康状况精准预测。研发加油、巡检、消防等系列机器人,结合具身智能技术提升复杂环境自主作业能力,推动智能钻机、无人场站等装备规模化应用,构建 “感知-规划-决策-执行” 闭环智能体系。
(三)绿色化转型:践行全生命周期低碳理念
落实《指导意见》“促进能源装备绿色高端发展” 部署,将绿色理念贯穿油气新能源装备装备全生命周期。开展再制造标准体系研究,突破关键部件精准检测、原位修复等技术,推动高价值部件延寿复用。布局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技术装备研发,参与新能源装备梯级利用和回收体系建设,探索储能电池规范回收路径。通过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循环利用的全链条管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契合 “双碳” 目标要求。
三、“三大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优化发展生态
《指导意见》要求“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通过改革破解发展瓶颈。“三大改革” 聚焦组织、模式、机制三大关键,释放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一)组织架构改革:重构价值创造体系
依据《指导意见》“激励企业加大长期科技创新投入” 导向,推动组织架构从传统 “橄榄型” 向 “哑铃型” 转变,聚焦 “微笑曲线” 两端的研发设计与品牌服务。剥离非核心制造环节,充分共享社会优质资源,集中力量攻关核心技术与高端服务。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决策机制,实现装备研发、生产、应用、服务各环节高效衔接,提升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
(二)业务模式改革:深化服务型制造升级
响应《指导意见》“防范低价恶性竞争”“鼓励服务型制造” 的要求,开展油气装备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创新 “装备租赁+全生命周期服务” 模式,推广新产品转固定资产租赁业务,减少试制库存,降低用户初期投入成本。以昆鸿物联操作系统为底座,融合先进制造与生产性服务,构建覆盖装备设计、租赁、运维、再制造的数智化服务体系,推动产业从“规模驱动” 向 “价值创造” 转型。
(三)运行机制改革:构建创新效能闭环
落实《指导意见》“优化创新产品招投标”、“探索创新联合体灵活发包” 等政策,制定创新联合体研发合作实施办法,明确权责划分与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协同攻关稳定可持续。建立“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效益产出” 的正向激励机制,将创新成效与团队考核紧密挂钩,激发全员创新热情。
四、“三大提升”:夯实价值创造支撑,增强综合竞争力
《指导意见》从质量管理、标准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系统要求,“三大提升” 全面对接政策部署,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
(一)精益管理水平提升:筑牢质量安全根基
紧扣《指导意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要求,建设完善国家石油测井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石油管及装备质量安全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推动油气装备中国认证认可。构建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四全” 质量管理体系,研发应用新型质量控制工具与先进检测技术,提高装备可靠性与质量一致性。建立装备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原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管控,守住质量安全底线。
(二)市场营销水平提升:科技赋能市场拓展
践行《指导意见》“有效保障高效智能能源勘探开发” 目标,以技术创新赋能市场营销。组建 “技术+市场” 复合型团队,针对不同区域油气开发需求与新能源发展规划,提供定制化装备解决方案。依托高端装备性能优势,突出智能装备在降本增效、低碳减排方面的价值,加强与国内外油气企业、新能源项目的合作对接。利用“三首”采购绿色通道政策,扩大国产高端装备市场份额。
(三)国际化经营水平提升:融入全球产业网络
落实《指导意见》“深化国际开放合作” 部署,加强与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产业优势互补,推动中俄等国家油气装备标准和实验室互认。依托国际组织平台,参与油气新能源装备国际标准制修订,提升国际话语权。赋能 “铁三角” 国际业务营运模式,推动高端钻机、压裂装备等产品 “走出去”,同步输出装备运维、再制造等服务,拓展产业链国际布局,在开放合作中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四三” 工程是中国石油践行《指导意见》的实践载体,通过 “三大补强” 破解创新短板、“三大转型” 锚定升级方向、“三大改革” 激发内生动力、“三大提升” 夯实发展支撑,形成了 “政策引领-工程落地-生态优化” 的闭环。未来,随着 “四三” 工程的深入实施,油气新能源装备产业将加速实现 “跟跑-并跑-领跑” 的跨越,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装备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董事、院长孙金声)
原标题:《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以“四三”工程锚定油气装备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