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库布其沙漠深处,内蒙古能源集团(以下简称“蒙能集团”)50万千瓦光伏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工人们正在安装光伏支架,一块块深蓝色的隆基Hi-MO 9组件被精准固定,连绵成片的“蓝色海洋”正在金沙中不断延伸。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重点新能源项目,该项目不仅是蒙能集团推进光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布局,更成为规模效应、技术创新与生态效益深度融合的典范。
1 “5”所不能 “光伏长城”绵延沙海
在鄂尔多斯杭锦旗,蒙能悠沐风光电站的100MW光伏项目采用隆基Hi-MO 5组件,基于PERC技术路线,展现了成熟技术在沙戈荒环境下的卓越适应性和可靠性。即使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Hi-MO 5组件依然保持稳定高效的电力输出,2025年1-8月累计发电量突破9000万度,预计全年发电利用小时数可达1800小时,成为蒙能集团旗下发电性能最稳定的标杆电站之一。
与此同时,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1GW新能源大基地项目也采用了Hi-MO 5组件,创新性地结合火电机组进行调峰,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和待采区土地资源,实现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同发展。这些项目共同印证了Hi-MO 5产品为蒙能集团提供的稳健收益保障。
正如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宋俊峰所介绍:“从准格尔旗到杭锦旗,沿着黄河'几字弯'近400公里的沙漠地带,我们正在用光伏板构筑起一道集生态屏障、绿色电力、产业带动、科技创新和富民增收于一体的'五维长城'。”Hi-MO 5组件的规模化应用,为这道“光伏长城”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彰显了成熟技术在大型光伏基地建设中的持久价值。
2 “7”开得胜 TOPCon提效,光储治沙再进阶
2024年,蒙能集团实现近20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并网”的突出业绩,跃居自治区新能源投产装机规模首位。
在磴口县,蒙能集团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该项目总投资52.34亿元,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种植”模式,成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成果。
该项目全部使用隆基绿能Hi-MO 7组件。该产品是隆基绿能基于TOPCon技术的标杆产品,基于更高的双面率(——80%)、更优秀的功率温度系数(-0.28%/℃)与较低的组件工作温度、更佳的抗光衰性能(首年衰减不高于1%)与弱光发电表现,特别适合应用于地表反射率高、环境温度高的荒漠戈壁,相对于市场其他双面组件发电增益可达3%,发电效率提升显著。
3 “9”久为功 BC技术突破,单瓦发电效能领航
在生态与效益兼顾的同时,蒙能集团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项目效益的提升作用。达拉特旗50万千瓦光伏一体化项目大规模应用隆基绿能BC二代技术Hi-MO 9组件产品,建成后将成为当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BC电站。这些组件最高功率达到660W,转换效率高达24.43%,在同等面积下发电量更高,投资回报率显著提升。
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磴口县蒙能百湖光伏电站,实证平台数据进一步证实了BC技术的卓越性能。2025年4月至7月的监测数据显示,隆基BC技术组件在单千瓦发电量方面较TOPCon组件高出2.45%,在单位面积发电量方面高出9.05%。特别在6月份频繁的阴雨天气中(全月14天为阴雨日),BC组件依然保持稳定优势,实现全月30天单日发电量均高于对照组件。
这一实证结果不仅为沙漠地区光伏项目建设与技术选型提供了宝贵数据支撑,也为我国“沙戈荒”地区新能源基地建设运营树立了技术标杆。
从悠沐风光电站的Hi-MO 5产品,到磴口项目的Hi-MO 7产品,再到达拉特旗项目的Hi-MO 9产品,蒙能集团与隆基绿能的合作覆盖三代技术路线,实现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技术最优配置,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这种既注重规模效应,又追求技术创新,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正在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的能源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蒙能集团光伏大基地建设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也为全球防治荒漠化提供了中国方案。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司副司长诺拉·贝拉穆尼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高度评价了这一模式,认为其为全球沙漠化防治和新能源开发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实践范例。
原标题:三代技术“同堂”治沙,蒙能集团联手隆基Hi-MO家族 引领沙戈荒光伏革命